为了检验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2014年5月14—15日,对本县七、八年级进行阶段质量检测并抽查10%学生试卷。下面从命题的意图、试题的基本特点、考试情况分析及建议等方面对本次质检抽查的情况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一、命题的意图
(一)命题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1、命题严格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2、试题紧扣教材,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科学规范,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4、试卷结构合理,试题量适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灵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创新的空间。
5、试题体现初中历史知识技能掌握的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在试题中的所占比例适当。
(二)试卷设计
1、题型结构:
历史学科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试卷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题型与中考相同,试题分为两大类型:选择题、非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单项选择题占26分,13小题;非选择题24分(14题简答题8分;识图题8分;材料解析题8分。)
2、内容结构(以七年级为例)
七年级历史下册检测内容涉及到一、二单元,三个学习主题即唐、宋、元史。
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
学习主题 |
唐史 |
宋、元史 |
所占分值 |
24分 |
26分 |
考试内容在各类题型中所占分值:
内容题型 |
唐史 |
宋、元史 |
选择题 |
14 |
12 |
简答题 |
8 |
|
识图题 |
|
8 |
材料解析题题 |
|
8 |
试卷能力考查分值:
能力要求 |
知识识记能力 |
知识理解能力 |
知识运用探究能力 |
所占分值 |
28 |
16 |
6 |
涉及题型 |
选择、简答、材料解析题、 |
选择、识图、简答、材料解析题、 |
简答、识图、材料解析题 |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
1.从考查的知识内容看,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进行命题,立足课本,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2.设计开放性试题及答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例如:以七年级的历史试卷为例,选择题第9、10、12小题;情景题第14小题的第3问;识图题第14小题的第2问;材料解析题16题第4问。这些试题的情景材料及依据材料创设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在评分标准上规定:鼓励学生创新,只要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有利于引导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注重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例如:七年级的试卷,情景题第14小题中(1)问“情景一中的‘公主’是谁?她要到哪里去?这件事有何意义?”与民族关系史有关;第(3)问中“从日本民族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你认为他们有怎样的可贵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与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关。八年级试卷,材料解析题15题关于台湾问题解决方针、基本原则、立场及例举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等等。联系社会时事,社会热点,融时代信息于试题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国际大事。
4.加强试题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以七年级的历史试卷为例,15题(4)问,“宋朝的传统节日除材料三中的‘花朝节’外,还有哪些?你认为此项活动的开展有何意义?”以此呼吁人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防止民族文化流失,增强爱国意识等等。
5、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例如八年级第14题、七年级15题各有三幅图。问题的设计能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图文转换表述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
三、考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学生答卷基本情况
年级 |
抽考人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分 |
及格以上人数 |
及格率 % |
优秀率% |
低劣率% |
七 |
355 |
49 |
13 |
32.7 |
234 |
66 |
8.5 |
0.56 |
八 |
345 |
49 |
2 |
24.4 |
147 |
43 |
4 |
8.4 |
学生的分数分布表(七年级历史成绩)
分数区间 |
20分以下 |
20-29 |
30-39 |
40-50 |
学生数 |
15 |
106 |
159 |
75 |
占总数% |
4.2 |
29.9 |
44.8 |
21.1 |
学生的分数分布表(八年级历史成绩)
分数区间 |
20 分以下 |
20-29 |
30-39 |
40-50 |
学生数 |
61 |
143 |
112 |
26 |
占总数% |
17.7 |
41.4 |
32.5 |
7.5 |
从抽样统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试卷在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的把握上和试卷难度的控制上均比较好。考试内容分布、考试目标分布基本上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本次考试区分度较理想,总体控制情况尚好,七年级历史成绩好于八年级历史成绩。
2.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一)成效方面
①重点主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与复习中比较到位,学生经过认真复习能从容作答。例如(一)选择题13小题共26分,大部分学生得分率均在70%以上;(二)识图题、材料题、及简答题的基础部分得分率均较高。
②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③从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元又开放,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不足之处
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题意读不明。
①对相关知识概念把握不准确,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七年选择题1题:隋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贡献四个选项中创立科举制度、开通了大运河两项最接近,很多学生弄不清;10题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是,学生抓不住“宋元”这个关键词;八年选择题6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过几次变革,而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变革是”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概念含义不理解,等等。
②在识图题的解答中,多数学生题意读不明。如七年15题观察三幅历史地图:图1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图2金、南宋对峙形势图;图3元朝疆域图。回答问题(1)上述三幅图反映的当时政权形势的特点是什么?多数学生对“政权形势的特点”不理解,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其实出题已考虑到了这一点,已降低了难度,三幅图的名称就是此问题的答案。学生只要稍加动脑,就可轻松作答,但是大多数学生不明题意或对“政权的特点”含义不理解,导致随意作答的多,因而失分严重。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对相关的历史概念、史实特点不进行解读和概括总结有关。此题总体上失分最多。
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来作答而影响了得分。如八年材料解析第15小题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其中第(2)问 “从材料二可看出,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答案都蕴含在材料中,学生只要认真读一读,自己概括一下即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很多学生没回答出来。第(3)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实就是考查香港、澳门回归及历史意义。可能是学生对“祖国统一”含义不解,多数答错。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七年选择题的第1、7、9、11、12小题,材料题的第14小题(1)、(2)问;第15小题的第(1)(2)(3)问;16小题的第(1)、(2)问。八年选择题5、6、8、9、13小题;14题(1)、(2)问;15题(1)、(2)、(3)问;16题(1)、(2)问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七年级14题(3)问“从日本民族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你认为他们有怎样的可贵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15题(3)问“比较三幅历史地图,指出其政权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16题(4)问“材料三中杭州重现花朝节的景象,你认为此项活动的开展有什么意义?”八年级材料解析题15小题(4)问“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简答题16题(3)问“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谈谈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作答,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答,失分最为严重。所以应加强材料题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提高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重视对开放性试题的指导等。
4.很多学生答卷态度不端正。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错别字很多。如七年级试卷错别字较多。如:把“文成公主”写成“文城公主”;“吐蕃”写成“吐番”或“土番”等等。
部分学生字迹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糊涂乱划,胡乱作答。特别是八年级试卷。从答卷态度不端正反映出学态的不端正。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历史教师应明确初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意处理好课程内容精减与课程开放性之间的关系,课堂知识信息量与思维容量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与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之间的关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只有实现了教师“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真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学生学会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
2、平时教学在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习能力培养。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审题解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①加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教育。特别是八年级学生,问题最突出,不学不记、厌学厌考,直脖子等升学考试时背小册子的心理最突出。从成绩上看后进面大,有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都未掌握,反映出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因此,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加强思想品德、优良传统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教书育人并重,以提高教育质量。
②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扣课标准组织学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抓基础,抓重点、关键、热点,加强制表制图、读图释图、材料解析、活动设计等题型训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同时还要加强答题技巧与逻辑分析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书写规范,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切忌无的放矢地教学。
(二)对学生的建议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强化平时的课堂学习成效。学会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提升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培养阅读、勾划、理解、读图、识图、材料分析等能力。提高审题能力,选择题既审题干、题枝,又要干枝联系,材料分析题既要审材料,审问题,又要审分值。
3.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学习。
4.加强正确、整洁、清晰等书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对学校的建议
1.各校领导要端正思想,去除“小科”意识,加强学科教学指导及任课教师的选聘任用。从抽查学生的成绩和任课教师的了解来看,总体有这样的趋势:凡是成绩较好的学校和年级大多是专业专职任教;反之,凡是成绩较差的学校和年级多是兼职教师任教(数学、英语等教师兼课)。希望各校加强对兼课教师教学态度及教学水平的指导,期望这种现象今后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2.加强同学科教研活动,坚持同事、领导听评课制度,组织校级公开课等活动。
总之,由于个人能力水平所限,看到的和分析的不一定准确,恳请见谅。
台安教师进修学校
霍 永 凤